人民日报整版探讨: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8 07:47:21 来源: sp20240428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9日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我们要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研究,不断回答实践遇到的崭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学理支持。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学苑论衡)

裴长洪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从这三大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意义。

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证明,其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形态并不完全重复欧洲的样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语言文化不同,社会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必然是多样的。我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证明现代化规律的共同性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打破了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终极形态的观念。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文明是文明的唯一标准,将资本主义扩张和侵略视为文明战胜野蛮的“先进”活动。然而,马克思指出:“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明发展是由一定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水平推动的。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能够创造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也能够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

打破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谬误。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世界历史证明,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其特殊性和历史延续性,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文明之间的差异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赓续和更新的结果,同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现代化,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要深入研究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深入研究如何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如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解决人类共同难题,等等,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既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如推进工业化、实行市场经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又具有基于我国实际而形成的自身特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同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维护资本家利益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能够防止两极分化、社会撕裂。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显著不同。我们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及时提出政策措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比如,明确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这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根据我国人口规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要求设定的,参考借鉴但不是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指标。这个目标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等。中国式现代化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能够超越西方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我们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串联式”过程有很大不同,是“四化同步”的“并联式”过程。与此同时,我们根据生产力发展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到2035年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匹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的创新发展。

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聚焦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课题,全面系统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主张通过武装斗争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劳动人民掌握政权、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毛泽东同志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等,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并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比如,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指出“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用“小康”这一饱含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中国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并提出了“三步走”、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实现重大创新发展。我们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等等。同时,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要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鲜明特色、重大原则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等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念信心。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学理支撑(大家手笔)

范维澄

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风险的跨界性强、传导性快,容易相互交织,形成风险综合体。如果防范不及时、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发展成大的矛盾。只有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推动下,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国家安全研究广泛开展,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支撑。

踏上新征程,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推进,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就会越复杂。从国际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之基遭到破坏,信任缺失正在加剧全球经济增长及和平发展的风险;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风险更多更复杂。只有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才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深入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学理支撑。当前,可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围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研究。公共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要深化对公共安全的研究,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生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深化对生产安全的研究,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深化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围绕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加强研究。积极适应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其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实力和软实力保障。要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提升安全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融合研究,着力推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公共安全交叉融合,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等方面能力。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把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围绕完善安全发展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研究。加快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等,有利于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要加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从法律制度的运行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健全完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的研究,助力加强国家安全执法,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的研究,助力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

围绕提高安全治理能力加强研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强对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研究,逐步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的反应、承受、适应和自我修复能力。对各类灾害、事故等进行科学深入研究,深刻汲取各类安全事件的教训,改进安全监管,落实防范措施,做到防微杜渐。及时总结好、宣传好、推广好基层一线维护安全的好办法、好经验。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研究,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

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

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文 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现代化观。回顾世界历史,有的国家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但后来遭受了严重挫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政权脱离了人民。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其政权脱离人民,现代化成果也会受到损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推动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让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向现代化迈进。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和无限创造力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成为公认的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等等。这充分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充分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强调“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作出重要部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比如,更加突出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可以看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同时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注重量”向“追求质”转变,努力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又如,更加强调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可以看出我国在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和人民群众新需求,更加关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和有效配置。

再如,更加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要增强人民发展能力,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要围绕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加强研究,为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提供学理支撑。要深化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激励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深化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研究,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每一位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创新创造者都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深化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研究,更好解决好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深化对加强社会治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研究,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责编:赵欣悦、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