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预计到2060年全球气候变化或致经济损失达24.7万亿美元

发布时间:2024-04-27 18:11:32 来源: sp20240427

   中新社 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北京时间3月14日凌晨上线发表一篇中国学者领导完成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显示,到2060年,气温上升或因热应激对劳动生产力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将成为经济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预计全球经济损失最高可达24.70万亿美元。

  该论文介绍,人们一直担心全球气温上升会对全球产品或服务供应链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造成社会经济代价。此前研究显示,气温上升的直接影响会使员工健康状况下降(如通过热射病)并导致生产力随之下降,但间接影响一直缺乏全面分析,比如供需不足引起的生产停滞。

  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关大博和同事及中外合作者一起,开展了到2060年热应激对141个地区和65个领域的社会经济体系影响的研究,他们评估的情景结合预测温室气体排放量和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后者的范围从一条可持续路径到一条经济产出和能源使用不受约束的路径。

  他们研究预计,到2060年,取决于不同情景,全球经济损失总计为0.6%-4.6%,损失包括健康损失(37%-45%)、劳动生产力损失(18%-37%)和间接损失(12%-43%);在最高的估算值下,经济损失达24.70万亿美元。其中,直接损失最显著的地区为气温升幅最大的地区(如非洲中南部)。

  关大博教授当天线上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表示,这次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各国需要加强供应链以适应热应激并预防气温上升造成的经济损失。

  本项研究所开发的气候灾害足迹模型通过产业链溯源追踪方法,揭示了全球极端热浪导致健康损失和在全球贸易产业链上的级联损失,强调全球合作实现气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必要性,并识别了气候脆弱性国家和行业,这对于制定有效且有针对性的适应战略至关重要。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建立气候变化损失损害基金,并对于关键脆弱性节点的气候韧性提供针对性和靶向性的适应性技术支持,将带来全球尺度的正向社会经济收益。”关大博说。(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