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政视界|未来之城 日新月异

发布时间:2024-04-27 14:13:34 来源: sp20240427

  |联播+|雄安站候车大厅内,“千年轮”的启动可以追溯至2017年4月1日,那是雄安新区设立的日子。

  “把智能、绿色、创新打造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7年间,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未来之城指明发展方向。

  一条条智慧交通铺展组网、一家家创新企业引入落地、一处处生态公园建成投用……踏着奋进的步伐,日新月异的未来之城,可观可感。

  未来之城 交通先行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

  对于雄安新区的交通发展,总书记思虑颇深:“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

  每一天,雄安都在创造历史;每一年,雄安都在书写未来。

  站在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瞭望台上远眺,雄安新区对外对内的重要交通枢纽——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京雄快线航站楼站、国贸中心和东西轴线公共交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条条大路通雄安。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建成后,雄忻高铁、京雄快线将与地铁M1、M2四线交汇,最远换乘距离不超过270米。“路、轨、铁、空、水”交通联运新模式形成后,将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方式。

  “每天上下班都会走过的一条路上有十几个红绿灯,之前要停车六七次,‘绿波带’上线之后,最多停一次就可以了。”在雄安工作生活的张岩颇有感触。

  一条“绿波带”,展现出智慧城市的崭新图景。“绿波带”是雄安数字道路的具体应用之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雄安努力打造“不堵车的城市”。

  此外,雄安智慧交通还在不断拓展延伸:“5G+北斗”定位导航技术覆盖容东片区超过20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京雄高速建设了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行状态实时智能监测,路面异常交通事件检测缩短至30秒以内;雄安站打造的车站“智能大脑”实现旅客服务、调度指挥等一体化管理……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正在逐渐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画卷。

  未来之城 要义在“新”

  “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总书记对雄安提出的“五新”目标,为新区发展锚定拔节生长的向“新”力。

  在悦容公园一角,有一座外立面呈拱形,与湖景水面中的倒影组成眼睛造型的建筑。这就是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是建设数字城市、打造“云上雄安”的中枢。

  中心控制室内,工作人员操控着键盘输入指令,巨幅环形大屏上出现一棵生机勃勃的“智慧生态树”。这棵“树”由新区的各个数字化平台构成,各项数据、图表滚动,实时展现着新区各类智能化应用场景。

  雄安新区每建设一栋楼,大数据平台就会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模型。根据雄安新区相关规划,到2035年,大数据在城市治理中的贡献率至少达到90%。

  围绕创新驱动,雄安新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3大产业方向,打造7条创新生态链,着力打造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自2023年8月30日揭牌以来,一期入园企业已经达到35家,入驻率达90%。

  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数字身份、孪生城市、智慧建造等创新应用场景在雄安不断“上新”。一座引领未来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正在拔节生长。

  未来之城 蓝绿交织

  春到雄安,草木返青。雄安逐渐呈现出“蓝绿交织”的景象,蓝的是水光潋滟,绿的是树木成荫。

  “‘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近旨远。

  “荷花淀的荷花,看不到边,驾一只小船驶到中间,便像入了桃源。”作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令人无限神往。

  伴随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如今,淀区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水平,野生鸟类有27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70种;野生鱼类恢复至48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

  “一大早骑电三轮过来,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公园的美景。”70多岁的李铁岺和老伴一有空,就会到雄安新区不同公园去欣赏这份绿。“与绿色为伴,与鸟儿相遇,心情格外舒畅。”李铁岺说。

  目前,涵养绿色之城,雄安新区累计造林47.5万亩。郊野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高品质休闲场所投用,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高到34.7%。“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正在成为现实。

  “城,所以盛民也。”

  未来之城,不仅有钢筋水泥,还有花开鸟鸣;不仅活跃在“数”中,也铺展在“绿”中。

  朝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标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拔节生长的雄安新区正在阔步向前。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李丹

  视 频丨张紫曦

  校 对丨孙洁 鲁杨 宋春燕 闫田田 梁雅琴 毛长志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