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梦想接力 共助神舟远航

发布时间:2024-04-27 00:41:00 来源: sp20240427

  “博士乘组着陆地球!欢迎回家!”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今天8时11分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轨驻留154天的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飞行,继续保持神舟乘组不断“刷新”的节奏:景海鹏四次出征太空,成为目前飞天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朱杨柱和桂海潮完成中国空间站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完成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图像拍摄……这些记录的“刷新”,见证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飞”,有了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

  此前,神舟十六号乘组向神舟十七号乘组移交了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十七号的指令长汤洪波,上周带领两名新航天员,作为“最年轻”乘组领命出征。而在今年6月,被称为“平均年龄最大乘组”的神舟十五号乘组归来,完成空间站建成后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棒。太空交接班!在年龄“最大”与“最小”之间,在“老带新”的传承与接力下,我国训练的三批航天员太空在轨轮换成为常态,为航天事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飞天20载,所向皆星河。从神五到神十七,从首次太空飞行到长期驻守空间站,2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有太多高光时刻值得铭记,每一步都夯实基础,每一步都标定未来。

  “训练时,航天员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可以按手边的红色按钮请求暂停。但20多年来,这个触手可及的红色按钮,从来没有被按下过。”载人航天精神是什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2003年,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还是高二学生的桂海潮听到校园广播备受激励,由此努力开启自己的追梦之旅。如今,桂海潮们的经历也将激励更多年轻人。高光的背后有多拼,这就是薪火传承、鼓舞人心的力量。

  几天前,在神舟十七号的发射直播中,不少眼尖的网友发现,“北京明白”换小哥了!前任小哥仍在旁“坐镇”,新老“北京明白”同框出现。其实,“北京明白”的背后,还有各大系统的有力支持。乘组能够在太空“开心生活,高效工作”“零失误零差错”,这是天地一心、乘组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飞速前进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神十六凯旋他一定看得见”,这是网友的留言。今天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逝世14周年纪念日。他曾经这样发问:“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如今,这样的问题早已有了答案。从无到有,由大向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创新,从未止步。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文丨陶郎

  素材统筹丨王宝珠 视觉丨申珅 林琳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