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基层治理一网“兜”尽民生事

发布时间:2024-06-04 18:18:15 来源: sp20240604

“因近期干旱,村里储水量减少,村民饮水困难,希望能获得上级帮助。”近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接诉即办”平台收到来自该县柏林乡三板桥村群众的留言。西畴县、柏林乡职能部门快速回应,及时研究制定方案,该村群众饮水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群众有渠道可以把问题快速反映,职能部门能第一时间了解并快速办结,这得益于文山州创新开展的‘基层治理一网兜’工程,它‘兜’尽民生万千事,让基层治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文山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卫东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022年,文山州委提出“农民增收一口清、基层治理一网兜、绿美建设一直抓”工作,把“基层治理一网兜”作为州委重点工作来抓。两年来,文山州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整合综治、调解等力量入驻综治中心,以“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形成综治合力,有效推进群众问题解决“一窗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

治理体系“一网重塑”

文山市卧龙街道攀枝花社区上寨村是全市最大的城中村,昔日,该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村民苦不堪言。对此,该社区以“党建+微网格”为着力点,激活社区网格治理动能。如今,该村道路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美丽复古的凉亭成为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是文山州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全面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的一个缩影。文山州委政法委副书记郭朝友告诉记者,按照“市域是重大风险终结地、县域是解决问题主战场、乡村是排查化解日常矛盾责任主体”的定位,文山州先后出台有关文件,升级“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社会治理模式,重塑“全科网格”,将党建、综治等各类网格整合为一张网,建成全科网格2.02万个,选优5万余名基层干部、村组干部等担任网格长网格员,推行“四必到、五必访”,网格长网格员每月入户走访超过8万次,每月解决问题超过3万个(件),切实用“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文山州升级“综治中心”,把网格管理中心、矛盾调解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整合纳入综治中心“一中心多用”,综治中心成为群众身边的“调解室”“信访室”等,实现群众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说法”。

此外,还突出“随手拍、一网办”,开发“接诉即办”平台,群众有什么急难愁盼的事,发现什么安全隐患、矛盾纠纷、不文明现象,都可以通过平台一键反映,县、乡、村、网格在各自权限内响应解决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高频难题”。

矛盾风险“一网打尽”

从“乱”到“美”,砚山县平远片区成为全州、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的一块招牌、一面旗帜、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砚山县平远街的“治理之变”。

“平远片区曾经多种社会治理问题交织,一度成为社会治理较为复杂的地区。”砚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冉庚昌说,近年来,砚山县对平远、稼依、阿舍3个乡(镇)网格进行优化调整,让熟悉民族宗教政策、熟悉平远片区情况的1405名干部群众担任网格员,他们围绕党政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板凳课堂”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三区”建设建言献策,受到广泛好评。

“管好群众身边重点事,是守住矛盾纠纷激化基础防线的有效举措。”赵卫东介绍,文山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阳光信访”,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开展“广场接访”活动,在1002个村(社区)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启动各类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改攻坚行动,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我们还面向社会公布州、县(市)党政领导联系电话,群众可随时拨打电话,反映困难诉求,书记、县(市)长当好‘第一服务员’,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增强边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了在边疆民族地区‘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赵卫东表示。

社会治理“一网协同”

在文山市薄竹镇老屋基村,村里的许多区域都安装了监控设备。

“如果有社会治安、火灾隐患等问题发生,监控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老屋基村党总支书记侯永成说,网络入村入户,村里宽带网络、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不仅推动乡村智慧生活提档升级,也让群众住得更安心。

近年来,该州聚焦“管住人”“管住事”“管住面”三大关键环节,构建“人、地、物、事”全要素全覆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全力护航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从“精管善治”中管住“人”,探索推行家庭分类评估服务,根据高、中、低3类风险等级分成一、二、三类挂包服务家庭,分别由基层干部、村组干部、网格员挂包走访。

从“条块共治”中管住“事”,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契机,全力推进20个基层治理重点项目、抓好基层治理60项主要指标、创建30个基层治理示范点,形成条块结合、一体推进、连点成线,70%的行政村达到“零违法村”“零上访村”“零事故村”条件。

从“细微积分”中管住“面”,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基层治理模式,全州村小组订立“村规民约”全覆盖,把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公益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实行评比晾晒等,形成“人人争做治理人、村村争当示范点、县市树立新标杆”基层治理氛围。

“全州通过社会治理‘一网协同’,让平安建设实现了‘一网联动’。”赵卫东说,针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而不“合”问题,全州把平安建设重点工作归纳形成20个项目,每个项目由1家单位牵头、若干单位参与,细化措施、量化考核,让项目参与部门形成平安建设共同体。(本报记者 石飞)

(责编:彭静、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