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十年)问答|上海自贸区能够承受多大的风险压力?

发布时间:2024-04-28 04:28:26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上海10月26日电 (李佳佳 谢梦圆)作为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设立以来承受住了各种风险压力,承担起了中国经济发展“试验田”角色。在此背景下,未来上海自贸区还将面对哪些风险压力,又应该如何面对?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是由西方社会独霸世界,开始朝着多元化、多极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贸易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何建华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表示,经济全球化的构成元素中主要指贸易的流通,而贸易流通主要依靠工业化能级支撑,一些西方国家曾采取“去工业化”策略,导致经济贸易在弱化制造业支持的情况下较难持续发展,因此希望通过重新制定贸易规则使得制造业回流,同时保护本国市场。

  这在何建华看来,又会给世界经贸发展带来第二个趋势,即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他认为,当今世界已形成了四大自由贸易区,即欧洲自由贸易区、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四大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规则各有不同,对贸易的开放透明程度要求更高。

  另一方面,当前世界贸易也逐渐趋向碎片化,“一些发达国家的购买力在下降,同时他们又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全球贸易呈现碎片化趋势,表现为现在每一笔跨国交易的金额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何建华解释道,“世界走向了地缘经济分裂、失控的危险滑坡,这也会给经济带来变化,比如,影响经济开放、全球贸易的公平和透明。”

  何建华认为,中国想更好对接、融入世界四大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就是探索制度的“试验田”,“做了这么多内部改革创新,上海自贸区更了解跨国公司和投资方的诉求,现在不仅仅是将外资‘引进来’,还要试着‘走出去’。”

  10年来,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不断缩短,并率先推出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等一系列首创性制度创新,在引进外资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同一区域挂牌前20年的2.35倍。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带动下,截至2022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

  如何“走出去”?对标国际规则无法回避。“我们的改革开放如同人到半山路更陡,水到中流浪更急,但是我们要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认为,自贸区立法必须对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进行研究和分析,一一对标并从中领悟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据悉,上海浦东已推出国际经济组织集聚计划(GOC),重点吸引培育与浦东功能优势和产业特色相关的国际商会、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产业联盟、标准制定组织等高能级国际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规则制定、资源链接方面的优势功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

  目前,已有16家国际经济组织落户浦东世博片区,预计至2023年底,将有约20家国际经济组织入驻,且已累积20个以上初具意向的储备项目。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压力测试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规则和监管的测试,“实际上开放的步伐越大,竞争压力也就越大。而上海是通过了压力测试的,应该说上海挺过来了,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制度自信,这是非常好的趋势。”(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