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发布时间:2024-04-27 23:51:14 来源: sp20240427

  古代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国人的人文祖先?黄河文化与黄帝文化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在“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主旨演讲中,通过深入讲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展现了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历史足迹,以增强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

  大家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其实,四大文明古国对应着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分别是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东亚的中国黄河流域。也就是说,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这些肥沃的大河流域孕育了历史上伟大的人类文明。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大约公元前4000年开始,古埃及人在这里建立了繁荣的社会和城市,并在建筑、语言、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广义的地理位置包括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区。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里进入了城市文明时代,古巴比伦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创作了《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有了城市规划。实际上古印度文明包括两部分,一是印度河流域产生的文明,二是恒河流域产生的文明。中国文明则起源于黄河流域,并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世界四大文明均源于大河流域,一般而言,大河上游因其地势高不适宜人类生存,而中游比上游地势低,又比下游地势高,对于人类历史的“幼年时代”是宜居的地方。因此,四大世界文明发源地的核心区大多是在大河流域的中游。比如,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位于尼罗河中游的古城底比斯(今天的卢克索)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是古埃及高度文明的历史见证。大家可能以为埃及法老的陵墓都在金字塔,而实际上它们大多建在底比斯的帝王谷。

  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核心区也是在黄河中游。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呢?包括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以及山东西部。我们说的黄河流域中游,不是指水利概念上的界定,因为水利概念上的黄河中游到郑州为止,再往东就是黄河下游。黄河在古代改道过很多次,这个黄河流域中游的概念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一种说法。

  如果中国是一朵鲜花,花心在中原

  中国的古代文明以黄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量之多、时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各大河流域中显得十分突出,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更是其他大河流域所无法相比的。在黄河流域,有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有夏商文化之源的河南龙山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物化载体。它始终是连贯的,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

  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8000年的时候,这里的人已经有了家庭,有了村落,有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而且,还出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物质符号。

  什么叫物质符号?就是考古学的实物证明。在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像鼎一样的陶器,三条腿,可以用来做饭。鼎在中国所有的器物里是最代表文化基因的一种遗物,我们今天祭祀祖先用的香炉就是从鼎发展而来的。所以,裴李岗文化不仅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921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首次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由此发现的文化也被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持续时间长达2000年左右。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的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巩义市河洛镇,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初期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该遗址距今5300年前后,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河南龙山文化发掘的遗址有洛阳王湾遗址、登封王城岗、永城王油坊、淅川下王岗、安阳后冈遗址等。

  曾经有位考古学家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没有形成国家之前,如果中国是一朵鲜花,它有很多花瓣,那么花心在哪里?就在中原。紧挨着“花心”的第一层“花瓣”是甘青、内蒙古、山西等地区,再外面一层“花瓣”是东夷、百越地区等。在华夏文明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中原始终起着领先和突出的作用,其他地区则是围绕着花心的“多重花瓣”。当这朵鲜花盛开,进入汉唐时代时,花心仍然是在中原。而中原的概念就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黄河在甲骨文里叫“高祖河”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土高原大约形成于800万年前,古黄河则诞生于115万年前至100万年前。有人认为,黄河水原来是清澈的,后来才变成浑浊的,所以叫黄河。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先有黄土高原,后有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黄河一直是黄色的。

  在3000多年前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当时的黄河叫什么呢?叫“高祖河”。所谓高祖,就是国父的意思,指每个王朝的第一个皇帝。举个例子,汉朝第一个皇帝是汉高祖刘邦,第二个皇帝就不能称为“高祖”了。唐代的第一个皇帝是唐高宗李渊,宋代、明代也是这样。所以,黄河也被称为“河宗”,具有无上的地位。

  《尚书》中称黄河为“九河”。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指天上的河。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史记》中,黄河被称为“大河”。一直到《汉书·地理志》才出现了“黄河”的称谓,这是最早见到的关于黄河的正史记载。

  在中国文化中,“河”和“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称呼国家为河山或者山河,而江山则是指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王朝,所以我们用“大好河山”来形容祖国。河是指黄河,山是指嵩山。中岳嵩山地处“天地之中”,中国王国时代最早、最重要的夏商周的都城都在嵩山附近。

  从黄河流域的分布图上大家可以看到,5464公里长的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我认为,在这么一个广袤的空间里,不同区域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色彩。比如,黄河中游主要是中原文化,也就是国家文化,当然我说的是“大中原”。中游地区的山以华山、嵩山为代表。黄河下游主要是齐鲁文化,是古代思想家诞生的“摇篮”,黄河下游有东岳泰山。黄河上游主要是交流文化,包括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和中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

  黄河上游很早就有了东西交流,早期有青铜之路、玉石之路等。人们用的铜、铁,很多都是通过黄河上游从中亚运输到中国西部,再传到内地,因此中国古代主要的石窟都分布在黄河流域。正是因为有了丝绸之路,中国文化才走向了世界,世界也通过丝绸之路走进了中国。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那里在东周时期出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如孔子、孟子等,但是他们在那里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于是,孔子到了魏国,“居魏十三年”。魏在哪儿?在豫东北,在濮阳,是中原腹地。孟子到了大梁,即开封。他们为什么都来到中原?因为思想家要施展政治抱负,只有在中原才有可能实现。

  “中”是中国古人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古人看来,“中”不仅仅是一种空间概念,这个空间可以转化成一种历史、社会、政治的概念,那就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核心价值观。

  “求中”的思想起源很早。1987年,河南濮阳发现了一个距今约6400年的古墓。在这座上古时期的墓葬中,主人身体的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放着龙和虎的图案,脚底下踩着的则是一个像北斗的图案。墓里一共陪葬三具人殉,显然这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根据天文学家、考古学家的共同认定,这个墓主人可能是一个研究天象的人,其墓穴结构像是一幅完整、精准的天文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在北斗的坐标找“天中”,然后通过“天中”来找“地中”。什么是“地中”?就是大地的中心。天在上,地在下,找到“天中”,如果正午时刻太阳没有斜影,这就是“地中”。

  为什么要找“中”?古人认为,“地中”和“天中”离得最近,要想管理好这个社会,酋长或者首领要代表天来进行管理,所以只有在“地中”这个地方,才能最早把天的意图传达到大地上,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中”的观念。

  1963年,在陕西宝鸡发现的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其器底有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个字是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中国”之名的佐证。周虽然灭了商,打下了江山,但是周认为,自己如果不居“中”,就会失掉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周人把首都定在洛阳,所以是“宅兹中国”。

  铭文里的“中国”是指国家的都城要建立在国家的中央,这在先秦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其实这也是延续了虞舜、夏禹、商汤以来的都城选址理念,并且成为此后历朝历代的制度。历史文献记载,豫东北濮阳与鲁西南的定陶一带,先秦时代的人们就认为那里是“天地之中”。出土文献《清华简·保训篇》中记载,虞舜“求中”于“鬲茅”(今濮阳、菏泽一带)。大禹立国建都,商汤六世祖上甲微为其“求中”于嵩山。

  正因为如此,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宫庙)”。“择中建都”,体现了国家相对“东西南北”而言对“中”这个位置的至高尊崇,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四方的不偏不倚和公正。而且,随着国家的疆土越来越大,“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凝聚力的象征。

  谈到中国之“中”,就一定会谈到中原;谈到中原,也就一定会谈到黄河。因为,黄河在中国的大河大江中正好处于居中的位置,黄河流域中游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地方。所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密不可分

  但是,如果光有黄河,没有黄帝,没有人,就缺乏灵魂。正是因为有了黄帝,有了黄帝文化,黄河文化才成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国父”。《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五帝时代”的开创者、奠基者是黄帝,因此“五帝时代”也通称黄帝时代,黄帝时代的文化就是黄帝文化。相传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属于史前时代,黄帝则属于文明形成的时代,即进入国家的时代。《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的“五帝时代”,是夏商周之前第一个中国的国家政治实体,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人的历史。而当时五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黄河流域。

  根据传说,在黄帝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城市,有了金属器,有了文字。为什么说有文字呢?黄帝手下有一名史官叫仓颉,“仓颉造字”的传说由来已久。除了文字、城市和金属器,那时候的中国还有了礼制。礼制包括两部分,一是礼,二是乐。礼器和音乐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

  据传说,黄帝姬轩辕出生在新郑,铸鼎在灵宝,去世在陕北,其活动足迹北到华北,西到榆林,东到山东与河南交界处。黄帝的国家叫有熊国,有熊国也在新郑。这个传说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我想它不是子虚乌有的。

  黄帝时代的文化和国家的形成,有什么物证呢?

  考古发现,在新郑市以及周围地区,围绕“天地之中”嵩山,曾发现与炼铜有关的遗址,年代也基本吻合,在距今6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也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关于文字,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15万片的甲骨文。应该说,文字的出现一定有着更加久远的历史。

  中国最早的城出现在郑州西山,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有学者认为,中国在5400年前已经出现了国家的雏形。这与黄帝时代也是相吻合的。

  黄帝时代是中国历史的开始,也就是中国国家的开始。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众多的氏族部落,实现了天下一统,缔造了华夏民族,奠定了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之基石。全世界华人公认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

  为什么黄河与黄帝二者都姓“黄”?我作一些简单的分析。“黄河”与“黄帝”这两个词的正式出现,基本是在同一个时期,那就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国从王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的正统地位。光求“中”不行了,出现了“五方”,要通过东西南北的“四方”来衬托出“中”的重要性。“五方”的物质实体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土最重要,因为土在中央。还有所谓的“五色”,因为“五行”之土是黄色的,所以把黄色定为“五色”之“中”。“黄帝”与“黄河”之“黄”,实际上表示黄帝与黄河均居“五方”“五行”与“五色”之“中”。

  因此,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没有黄帝,黄河就不会成为我们的母亲河;同样,没有黄河穿过中原这片大地,就不会有黄帝生活的家园。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点,这个凝聚点就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我们子子孙孙所传承的文化基因,是烙印在我们血脉之中的家国情怀。(夏未凉 整理)

  解放日报 刘庆柱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