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魅力赋能作品传播力

发布时间:2024-03-29 18:50:21 来源: sp20240329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剧照。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

  核心阅读

  总结广受欢迎的舞剧作品的共性,它们既是创作者在作品的主旨、选材、审美等方面回应时代的成功,也是艺术创新的火花与观众审美深度契合的结果。

  只有不断实现舞台艺术的质量提升,持续增强舞台作品的传播能力,回应大众的文化期待与精神向往,才能不断带动舞台作品持续提升。

  

  最近,为期两周共计8场的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海外首演圆满收官,吸引了约1.5万名观众观演,在海外媒体的总阅读量超4亿。演出结束时,观众多次鼓掌致意,久久不愿离去。不少海外观众看了该剧后感慨,“舞台的意象、表演和配乐,一切都很美好,像诗歌般流动。”“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也是一次文化的体验。我们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

  《诗忆东坡》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广受欢迎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充分发掘,也是一部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手段、当代审美理念紧密结合的探索之作,是用艺术魅力赋能作品传播力的有益实践。总结广受欢迎的舞剧作品的共性,它们既是创作者在作品的主旨、选材、审美等方面回应时代的成功,也是艺术创新的火花与观众审美深度契合的结果。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题、解题

  如今,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梳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近年来的广受欢迎之作,“文化自信”是关键词。文化自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文化自信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基本立场、基本方向。

  我们持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题、解题,努力创排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亮相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瓷影》,取自我们的新创舞剧《唯我青白》,创作者对陶瓷文化巧妙解题,用当代审美呈现青白瓷背后的匠心传承与创意涌动。舞蹈诗画《国色》以古典舞为主要表演形式,选取青花瓷器、茶道竹韵、书画昆曲等中华文化元素。古筝情境音画《如梦令》将舞台情境表演融入古筝音乐会,营造具有写意感的表达空间。音乐诗画《江山竞秀》以中西交融的音乐风格,将一幅描绘祖国青山绿水的视听画卷徐徐展开。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核,是这些作品的创作立足点。《只此青绿》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以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北宋画家王希孟所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艺术实践。

  《只此青绿》之所以打动人心,“青绿”的角色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过程中将人民作为艺术呈现的主体。作品的每个戏剧关键点都由剧中角色“展卷人”的视角推进。台上的展卷人,是王希孟的“观众”;台下的观众,又何尝不是这无垠山河的“展卷人”?《千里江山图》的问篆、唱丝、寻石、淬墨,正是由“展卷人”“织绢人”“磨石人”等平凡劳动者创造的,处处凝结着人民的智慧。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记忆,传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

  归根结底,“青绿”的广受欢迎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根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提炼灵感,才能充分激活观众对文艺作品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喜爱。

  文化“出海”,内容是根本,渠道要通畅

  立足文艺“国家队”的定位,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始终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创作目标和重点之一。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舞蹈诗画《国色》等作品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将“中国式舞剧”的概念以鲜明的审美特征、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艺术呈现,写入世界观众心中。

  一座三苏祠,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苏东坡出众的才华、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旷达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生动缩影,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文化IP”,值得文艺创作者深入挖掘、生动呈现。

  《诗忆东坡》努力运用世界观众熟悉的艺术语汇、表达方式,让世界更好地读懂诗歌的美,领略文化的美。比如,作品将对苏东坡诗歌的艺术理解转化为个体感知,通过身体动作和视听语言等综合表达形式进行外化。剧目没有直接铺陈苏东坡的人生境遇,没有陷入具象的事件描写,也没有将苏东坡以“剧中人”的形式立于舞台,而是从当代剧场的审美样态出发,将现代舞深度融合戏曲等艺术语汇,让古琴曲与现代音乐“对话”。

  舞台空间充分体现了舞蹈的表现力,体现出克制凝练、沉稳清宁的风格,拓展了舞剧的表意空间。诗文、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的多重展现,让《诗忆东坡》呈现出简洁有力的美学调性。苏东坡的诗人风骨和意趣,诗人的眷爱、忧思与乡愁,都以这种更为内敛的艺术方式呈现了出来。

  文化“出海”,内容是根本,渠道要畅通。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海外传播中,我们努力运用市场手段扩大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不断增进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我们以“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依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对驻在国的传播力,推广商业和交流演出双模式,持续开拓海外市场。以《只此青绿》为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此前以“影响力先行”的方式,充分挖掘线上传播渠道,与权威媒体合作,在海外平台进行多元化媒体宣传,营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近日,剧目已开启海外巡演,在海外引发中华文化的讨论热潮。

  开辟演艺新赛道,增强舞台艺术作品传播力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全面重塑演艺业态,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多元的传播可能。线上线下、在场在线,推动演出“跨界”,不仅可以激发舞台艺术的活力,还为开拓潜在的观众带来更多可能。仅以《只此青绿》为例,到剧场看演出的已超60万人,而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媒体了解到这部舞剧的人次则是百亿级。

  经过不断实践,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逐渐摸索出一套创作机制,总结归纳出艺术创作、打造精品的六个重要环节,即选题、解题、创作,推广、运营、传播。前三个环节是创作过程,后三个环节是传播过程,六个环节相辅相成。

  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不断尝试创作与传播的新方式,为舞台艺术探索新空间。原创音乐剧《将进酒》以LED技术延展舞台视觉呈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让观众体会到“超写实”的视觉语言,努力扩大作品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顺应“数字+演艺”的发展趋势,我们积极对文艺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建设东方“云剧院”,探索线上消费模式,以定制化的线上演出服务,惠及更多观众。同时,我们提出零距离感受数字化概念,创作VR舞蹈《十二生肖·卯兔邀月》,对表演艺术展演形式、表演空间、艺术语汇与体验形式进行探索。

  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结构方式,更容易受到年轻人喜爱。我们努力将文化融入作品,用艺术赋能品牌。围绕“青绿”,我们拍摄完成了《只此青绿》电影、高清戏剧现场版,打造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的实体空间“青绿空间”,努力以文创产品研发推广开辟演艺新赛道,让作品从舞台走向生活,带动更多人热爱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舞台艺术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越是此时,我们越要清醒:只有不断实现舞台艺术的质量提升,持续增强舞台作品的传播能力,回应大众的文化期待与精神向往,才能不断带动舞台作品持续提升。

  (作者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  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8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