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当代白求恩赴华公益之旅”重启 专家临行谈白求恩精神

发布时间:2024-03-29 22:13:51 来源: sp20240329

   中新网 多伦多10月11日电 题:加拿大“当代白求恩赴华公益之旅”重启 专家临行谈白求恩精神

   中新网 记者 余瑞冬

  金秋十月,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组织的赴华义诊交流活动在受新冠疫情影响而中断3年后终于重启。约30人次的加拿大医学专家将陆续赴中国多个省市的近30家医院展开“当代白求恩公益之旅”。

  几位医学专家在临行前接受 中新网 采访,畅谈中国之旅的心得,分享他们对白求恩精神的感悟。

  约翰·哈根:我们热衷于国际医学交流

图为多伦多亨伯河医院的腹腔镜专家约翰·哈根(John Hagen)医生。他将在10月中旬至下旬赴中国南、北方多个城市参与手术义诊并通过讲座分享经验。记者 余瑞冬 摄

  约翰·哈根(John Hagen)医生是多伦多亨伯河医院的腹腔镜专家。他将在10月中旬至下旬赴中国南、北方多个城市参与手术义诊并通过讲座分享经验。

  已有约八次赴华义诊之旅经验的他期待着交流工作在疫情之后尽快恢复如初,让他可以再度与中国外科同行共事,进一步了解他们如何治疗胃癌等疾病。

  他说,他与中国同行们会讨论各种癌症治疗及手术等话题,也会共同操作一些大型手术并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思想交流。

  实际上,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组织的交流还包括邀请中方医生短期赴加,近距离了解加拿大同行的业务。哈根说,按疫情前的做法,中国同行会到他所在的医院交流3至6个月。

  哈根最初在历史课上了解到诺尔曼·白求恩。在他看来,白求恩就是将技术和思想带到中国的正能量;白求恩精神就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分享智慧和最佳实践。

  他说,由于病例基数大,不少中国同行通过丰富的实践,拥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在中国,一些医院规模庞大,有些医院的设备比加拿大的更好。

  当然,他也注意到两国的诸多不同。比如,加拿大的外科手术约八成是日间手术,患者手术当天就可回家;而在中国,手术患者几乎百分之百需要住院。他希望,加拿大医院系统一些更有效合理的方法对中方能有借鉴意义。当然,中西医在中国的并存也令他颇感兴趣。

  在手术室之外,哈根也是一位资深航海者,曾驾船从多伦多远游加勒比海。他还是一位将甲板上与无影灯下的故事和灵感融入小说的作家。

  然而,看惯风景的他说起中国,仍禁不住说:“这是一个绝对令人惊叹的美丽国家。”

  2010年,哈根第一次踏足中国。他说,当初自己以为中国仍像《国家地理》杂志中描述的那样,所有人都骑着自行车。但“它实际就像奔驰汽车、高铁。”自己在过去13年间看到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基建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他已去过太多中国的城市,以至于一时只能想到齐齐哈尔、长沙、重庆、广州等几个地名;他也看过黄山、长城、兵马俑……,体会过中国人的友善、慷慨,以及“非常安全”的感觉。

  “没有亲身去过的人无法理解这里的美丽,”哈根说,“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是什么样的,那里有多棒。”

  他说,协会成员都热衷于国际医学交流,分享想法、各取所长,这也有助于自身业务精进。同时,在业务交流之余亲身踏访中国各地,有助于改变大家对中国的看法,让人们很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人。

  “它(中国)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哈根说。

  岑颖干:对患者始终充满谢意

图为参加此次赴华义诊交流活动的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副会长、蒙特利尔的心胸外科专家岑颖干,于9月28日在渥太华出席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举办的新中国国庆74周年招待会。记者 余瑞冬 摄

  对于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副会长、蒙特利尔的心胸外科专家岑颖干而言,这将是他第11年赴华义诊。若论次数,则已差不多有40次。

  这位出生在马达加斯加的华人医学专家至今还清楚记得自己首次赴中国为患者诊治的情形。2010年,一直期待为祖籍国做点事的他在朋友协助安排下,如愿飞往中国,并选择去了经济相对落后的贵州义诊。在那里,他为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大学生成功进行了手术。媒体引用患者的话,开始把岑颖干和他的同行队友们称为“当代白求恩”。

  之后,他加入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更多地投身赴华义诊交流工作中。如今,他已去过中国50多个城市,完成了近130次手术。

  岑颖干说,义诊期间,自己通常每天要做3至4个手术。紧张的时间、有限的设备条件,往往充满挑战,但看到一位又一位患者的病情好转,自己非常开心。这一过程更给他留下很多感动的记忆。

  一次在福建义诊时,岑颖干得知一名外科急症病人已住院5天。在他看来,当时每延迟一小时,病患的死亡率将增加10%。这台颇具难度的大手术持续了五六个小时,期间甚至一度必须暂停患者的血液循环以保护其大脑。翌日,患者奇迹般地苏醒了。面对满怀感激的患者家属,岑颖干却说,很荣幸是你给了我们尝试救治你家人的机会,我们应该感谢你。

  忆起这段经历,岑颖干眼泛泪光。他说,至今自己仍对患者充满谢意。

  岑颖干说,白求恩是社会医疗领域的先驱之一,在普遍关怀等诸多善举方面贡献良多。他说,对自己而言,诊疗患者从未考虑过金钱、奖励之类。从医是一项与其他众多行业极为不同的职业。对于医生而言,尽力帮助患者是义务的一部分,至少是一种道德义务。

  他说,参与义诊交流活动,最满意的就是在赴中国大城市之外的地方进行义诊的过程中,自己可以向中国医院同行们介绍加拿大同行管理病患的方式、手术前后的处理方式,并介绍相关的新概念。中国同行的进步非常快。这对于自己来说是极有价值的,因为能和一群热衷于学习、交流、拥有不同想法的人们一起工作,相互汲取经验,这是“最令人满意的体验之一”。

  岑颖干希望,能在今年的旅程中看到中国同行取得更多进步。但他同时说:“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比他们从我身上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因为,当遇到富有难度的病例时,就像是面对一个智力挑战,而这正是进行大量出色研究、产生出色想法的推动力。

  “能够为健康(事业)作出贡献,这是金钱的满足所无法相比的,”岑颖干说。

  保罗·夏亚松:我不会将自己与白求恩作比较

图为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外科培训项目主管、加拿大安大略省基奇纳市圣玛丽综合医院胸外科专家保罗·夏亚松(Paul Chiasson)10月6日接受采访。记者 余瑞冬 摄

  作为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外科培训项目主管,就职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基奇纳市圣玛丽综合医院的胸外科专家保罗·夏亚松(Paul Chiasson)也是一名“旅行家”。

  对于自2016年开始参与赴华义诊的他而言,这次将是第5次中国之行。他将与身为护士的妻子在两周时间内去兰州、海口、义乌等多个城市。

  他说,只要有机会自己就会去中国,因为那里有令人惊叹的生活体验。已到访过十余座城市的夏亚松说,非常有趣的是,没想到中国各省份的民众和文化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令人大开眼界。

  对于他来说,专业实践与旅行是访华的主题。令他开心的事之一,是不仅有义诊、教学和示范,也能向中国同行们学习,且总是可以学到新东西。同时,义诊交流活动也让他们有机会去到一些对于大多数旅游者而言“鲜为人知”的城市。而旅行的妙处就在于体验不同文化、接触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走进不同的世界。

  夏亚松说,大约两周的行程,总是十分紧密。两周结束后,自己往往已经很累,但仍感到行程十分有趣且有益。他看到,在某些方面,中国的一些外科医生在某些方面,包括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在技术上极为纯熟,且他们乐于分享。观摩他们的手术是“令人着迷的”。在他的书架上,还有一位中国微创手术专家录制的关于不同手术技巧的光碟。

  夏亚松认为,加中两国的医疗系统的确有很多差异,诸如术前检查、术后护理、病人入院出院的方式等。但在手术室中差别并不大,手术方式非常相似。而对于传统中医在中国与西医多有结合,他说:“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多。”

  收获不止于此。夏亚松说,中国人是非常亲切的东道主。患者及其家人与加拿大医生相拥而泣、表达感激,这也都成为令他难忘的场景。

  夏亚松也收获了令他感动的友情。在与浙江一位医生密切合作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这位中国同行甚至请夏亚松为他的新生儿子起一个英文名。倍感荣幸的夏亚松几经思酌,为孩子起了一个与橄榄枝、和平、奉献有关的名字:奥利弗。

  他说,在中国有时会感觉置身于“不同的星球”,“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大多数西方人不会看到的东西,非常特别。这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如今,夏亚松的儿子已经学习中文6年,并在一家中餐馆工作。

  说到白求恩,夏亚松说,白求恩大夫在加拿大并不像在中国那么出名。但作为同样是胸外科医生的他,对白求恩有颇多了解。他不禁感慨,一位加拿大同胞做了他应做的事,赢得中国人民的感激,甚至在中国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是相当荣幸的。

  “我永远不会将自己与白求恩作比较,我永远无法填补他的空缺,”夏亚松说。在他看来,白求恩精神体现的是一种以非政治性和人道主义的方式奉献自己的时间与专业知识的精神,是在人性层面上合作与助人的精神。他说,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的工作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正努力将此发扬光大并继续前行。”

  加拿大白求恩医学发展协会于2011年注册成立,是由医学专家组成的意在弘扬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促进加中医学交流的非盈利机构。其会员主要包括加拿大多间知名大学及医院的医学教授、医生、科研人员等。2012年以来,该协会积极组织加拿大医学专家赴中国多地医院开展义诊和学术交流,后也组织中国医生到加拿大进修。

【编辑:宋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