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减贫经验 共谋合作发展(权威论坛)

发布时间:2024-04-28 06:11:45 来源: sp20240428

  11月1日,2023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暨2023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供图

  11月14日,参加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嘉宾在海南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的农业科创中心参观。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摄

  7月15日,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洛巴塔县卡德拉斯村,中国援圣普农牧业技术专家组专家许州达在田间指导农户努内斯种植辣椒。   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

  7月25日,在莫桑比克马普托省博阿内地区,技术员在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加工农作物。   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摄

  9月27日,在位于厄立特里亚阿斯马拉的农业技术援助项目示范地,中国援厄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豆类作物专家刘运民(右一)与当地农户交流。   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

  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马义奇镇的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当地农民在杂交水稻高产示范田内收割水稻。   西塔卡·拉乔纳里松摄(新华社发)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是中国和非洲共同肩负的使命;风雨同舟、相互支持,这是中非友好关系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今年是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提出10周年。10年来,从与非洲国家分享中国减贫经验,共同实施减贫和农业项目,到中国农作物品种和中国农科技术跨越山海,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生根发芽,把沃土变良田,中非减贫国际合作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纳菲斯·艾哈迈德·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部南南合作局全球项目协调员)

  玛蒂尔达·穆维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高级干事)

  屈四喜(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

  卢安然(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国和韩国局首席经济学家)

  奥利弗·沃内卡(乌干达驻华大使)

  拉库托松·菲利贝尔(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前秘书长、农学工程师)

  王亚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既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目标所在,也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要求。

  屈四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3年《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显示,在统计的110个国家的61亿人口中,有11亿人依旧生活在严重多维贫困中,他们的生存、教育和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基于当前趋势,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相对遥远的距离。如果我们不作出额外努力来改变现状,2030年全球仍将有5.75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奥利弗·沃内卡: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涉及多个领域,影响着数亿人民。解决世界贫困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分享最佳实践和成功经验。

  卢安然:在地球上消除贫困的关键是找到减贫的最佳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这项任务无法由任何一方单独完成,而是需要各方合作、协调全球行动,与世界各国和国际机构等合作伙伴形成协力,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玛蒂尔达·穆维弥:非洲国家通过工业化进程和减贫实践已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足、市场准入限制、现代化技术缺乏等内部挑战,以及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风险。这需要非洲国家齐心协力、打好基础,建立有韧性的发展环境、配备良好的工业设施等,同时让私营企业容易获得融资,并更好利用资本,进而提高人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

  王亚华:非洲是国际社会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一极,非洲的减贫事业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休戚与共。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持续推进中非减贫合作,积极分享中国减贫经验,促进非洲减贫事业发展,对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中国和非洲都高度重视减贫工作。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深入对话交流,与非洲国家共享脱贫减贫的成功经验。

  卢安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倾向于支持发展型的减贫措施,以创造就业作为减贫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政府能够准确传达政策并得到民众信任,协调不同层级部门开展行动,调动社会不同利益相关方,朝着共同目标和战略努力。此外,中国经济转型为国家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基础,这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供更好的脱贫机会。

  王亚华:中国立足国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减贫道路。中国的减贫经验主要包括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作为减贫的前提、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经济增长带动资本积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能够抑制社会不平等发展。市场机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市场机制也有局限性,仅依赖市场机制的涓滴效应促进减贫是不够的,它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最贫困群体的生活状态。要破解“深度贫困”难题,还有赖于坚定的政府意志、恰当的公共政策和有效的公共治理。

  屈四喜:由政府主导项目、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政策创新,严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高度重视科技应用……中国一系列成功经验为世界减贫治理提供了丰富样本。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中国办公室近年来加大了对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交流、技术培训和实地示范等,分享中国在小农价值链开发、收获后损失管理和粮食系统、灾害风险减少和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创新扶贫等领域的专业实践,积极向发展中国家介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减贫领域的经验做法。

  奥利弗·沃内卡: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和发展成就,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中国政府举办的农村考察活动、研讨会和培训项目等,以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和专家为对象,帮助他们真正了解相关脱贫政策如何制定和贯彻落实。此外,中国还积极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资金、专业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支持,涵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授之以渔。

  【三】 

  中非减贫惠农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双方人民“合抱之手”越握越紧,成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

  纳菲斯·艾哈迈德·汗:面对各类复杂性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需要进一步密切合作。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平台,能够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南南合作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减贫领域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拉库托松·菲利贝尔:马达加斯加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近2/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尽管全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且2/3以上的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但因地势复杂、气候多变,马达加斯加水稻产量并不高。2006年,袁隆平援非杂交水稻团队来到了马达加斯加,开展长期实地调研,并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做出科学育种的决策。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实现了提升水稻产量、让更多人摆脱贫困和扩大农业出口水平的夙愿。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2万阿里亚里纸币上印着的中国杂交水稻图案,就是这段美好故事的见证。

  10多年来,马达加斯加水稻产量从杂交水稻引进前的每公顷2.5至3.5吨提升到逾11吨,且持续高产。如今,我们有了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资源,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马达加斯加不仅能实现大米自给自足,还努力成为印度洋和南部非洲的粮仓。可以说,没有袁隆平院士等中国专家的帮助,就没有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的今天。今年6月,我前往中国湖南长沙市访问时,在袁隆平先生的墓前特别敬献了一碗从非洲带来的杂交水稻稻米,这碗稻米承载了马达加斯加人民真诚的敬意和谢意。

  玛蒂尔达·穆维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中国政府、埃塞俄比亚政府密切合作,于2021年启动名为“通过能力建设升级埃塞俄比亚畜牧业价值链”的技术合作项目。项目通过引入部分中国的相关经验,助力埃塞俄比亚建立完整的畜牧业产业链,提高产能和当地肉类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南南合作推动减贫的范例。我们将继续与中国政府、行业组织、利益相关方、企业等精诚合作,以促进非洲行业的能力提升、效率提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屈四喜:世界粮食计划署一直积极支持南方国家利用中国的成功减贫经验,应对粮食安全等挑战,增强危机抵御能力。世界粮食计划署驻中国办公室与中国技术伙伴合作在科特迪瓦和几内亚等非洲国家实施水稻价值链等项目。此外,我们与中国合作成立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农村转型卓越中心,将非洲国家作为南南合作的重点,还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卢旺达等国开展了更多试点,通过采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和解决方案,使非洲农户受益。

  【四】

  继续探索以数字化手段、可再生能源、普惠金融等为抓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减贫方法。

  纳菲斯·艾哈迈德·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中国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尤其在南南合作方面。一些中国参与的南南合作项目产生了深远影响。粮农组织邀请1000多名中国专家赴南方国家提供解决方案,为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提供帮助。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农业项目,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见证了一系列优秀的发展实践案例,未来仍有巨大潜力。我们期待和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相关部门携手,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拉库托松·菲利贝尔:中国全面脱贫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减贫经验、技术、人才一直在向全世界推广,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马达加斯加与中国有着广阔的农业合作前景,我们不仅要实现水稻丰产,还要向中国学习更多农业经营管理方法,为国家创造一个有利于促进杂交水稻生产、加工、营销及人才能力建设的良好环境。

  王亚华:非洲国家在参考和借鉴国际减贫经验、包括中国减贫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贫困特点,形成减贫的自主方案,走出适合非洲国家国情的减贫道路。非洲地区的多维贫困问题正在加深,其中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和收入问题都是导致贫困的重要成因。为了应对多维贫困,中国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兜底等不同路径,帮助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非洲国家也可以分类施策,针对特定类型的贫困,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政策,实现更为精准的减贫。

  奥利弗·沃内卡:非中合作是推动非洲发展的重要助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非洲与中国之间的纽带不断加强,双方在投资、贸易、技术等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这些合作也在消除贫困、促进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我们要继续探索以数字化手段、可再生能源、普惠金融等为抓手,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减贫方法。非中抓住宝贵发展机遇,共同打造更加有利的减贫环境,必将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本报记者陈尚文、邹松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0日 15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