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发布时间:2024-03-29 00:08:34 来源: sp202403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砥砺奋进,“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农业丰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产量双增,棉油糖稳定发展,肉蛋奶、果菜茶等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一批作物新品种研发取得突破,部分短板农机具实现产业化应用。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际增长7.6%,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缩小到2.39∶1。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未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预计达到20万亿元。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开展清洁行动的村庄超过95%,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乡村治理不断加强,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治理扎实开展,“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三农”形势持续向好,发挥了安民心、稳大局的“压舱石”作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事实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新时代新征程重农强农的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集中力量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着眼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握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重点任务与全面部署相结合、年度任务与阶段性部署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三农”工作重点抓什么、怎么抓,对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作出系统安排。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千万工程”有着一整套系统成熟、行之有效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比如,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以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锚定目标真抓实干,等等。这些经验不同地方都可学可鉴、长期管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各地明确标准、聚焦任务,加大力度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搞上去。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加大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是不能松劲懈怠,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措施落实,做好帮扶产业分类指导,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平安乡村。

  以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为支撑。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靠创新驱动增动力、添活力。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产业增收、就业增收、转移增收和财产增收同步发力。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要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的总体框架,是党中央根据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抓好落实,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看“三农”、抓“三农”,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压实责任,扎实组织推动。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推动落实责任、发现解决问题。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要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创新农村信贷服务模式。

  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强化县乡村医疗、教育等人才一体化管理,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科技小院模式。

  提升工作实绩实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鼓励基层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贯彻落实。要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财力可持续、农民可接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刮风搞运动。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搞强迫命令,要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作者为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4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