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珍禽异兽

发布时间:2024-04-27 23:13:08 来源: sp20240427

  貘。   资料图片

  霸陵出土的完整貘骨架。   胡松梅供图

  在考古发掘中,有一类特殊的动物埋藏坑,被称为“珍禽异兽坑”。顾名思义,这类坑内埋藏的是珍奇罕见的飞禽走兽或这些动物造型的器物,通常见于皇家陵园。其中,西安地区考古所见的珍禽异兽坑较为典型。

  出于对陵墓的保护,目前,考古工作者仅对秦汉陵园周围的从葬坑进行了发掘。诸多陵墓从葬坑中,真正称得上珍禽异兽坑的,只有长安神禾原大墓的动物埋藏坑,秦始皇帝陵外城垣东北发掘的青铜水禽坑,秦始皇陵园封土西侧、内外城垣间呈南北“一”字形排列的动物从葬坑,以及汉文帝霸陵西南侧和薄太后南陵西北侧的动物从葬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去世后,曾“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其所谓“珍怪”,似与珍禽异兽有关。2001—2003年,秦始皇帝陵外城垣东北的陈王村北发掘的0007号从葬坑出土一批青铜水禽,共计46件,经鉴定有仙鹤6件、天鹅及鸿雁各20件,均与实物大小相当,栩栩如生。这些禽鸟都是体态较大、身姿优雅并随季而迁的候鸟。正因这些发现,秦始皇陵区从葬坑有了“珍禽异兽坑”之说。从中也可以看出,《史记》所言“徙臧满之”,应包括陵墓内外及陵区范围。

  神禾原大墓墓主人身份不详,规格亦是帝王等级。12号珍禽异兽坑的异兽包括豹、猞猁、帝国君子长臂猿、黑熊和岩羊,共计5属5种,珍禽除了秦始皇陵园从葬坑青铜水禽所涉品类,还多了绿孔雀。绿孔雀原生地是缅甸到爪哇一带,我国云南地区也有发现,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濒危动物。坑内出土绿孔雀仅有1只,很可能是当时东南亚小国向秦王纳贡的物品。

  近3年来,汉文帝霸陵西南侧和薄太后南陵西北侧从葬坑出土的动物,数量、种类都令人叹为观止。“汉文帝的地下苑囿”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考古勘探显示,南陵区域分布有10列42排共380余座动物从葬坑。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曾在此发掘小型外藏坑23座,出土有大熊猫头骨、犀牛骨架等动物遗存。2020—2022年,霸陵考古队发掘外藏坑55座,经初步鉴定骨骸,发现鸟类18个属种、爬行类1种和兽类(哺乳类)11种,鸟类有金雕、褐马鸡、丹顶鹤等,兽类有金丝猴、虎、鬣羚、鹅喉羚、梅花鹿、狍子等30种珍贵野生动物。其中,首次在陕西省考古中发现了爬行动物龟鳖目陆龟科的靴脚陆龟、鸟类犀鸟科的地犀鸟属。2021—2022年,考古队在霸陵区域发掘了23座动物从葬坑,发现动物种类共计11个属种,包括鸟类2种和兽类9种,均为珍稀野生动物,如绿孔雀、印度野牛、马来貘等。其中,虎、马来貘、牦牛、印度野牛在陕西省考古中属首次发现。

  马来貘,亦称亚洲貘,产于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岛和泰国。貘在我国已灭绝,但历史上曾存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遗址出土过貘头骨和下颌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2号墓、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墓地均出土过青铜器“貘尊”;山东平阴孟庄汉代石柱画像石、山东滕州西户口汉代画像石等,出现过貘的形象。霸陵出土的完整貘骨架弥足珍贵,证实了直到汉代,中国北方地区仍有奇蹄类动物貘。马来貘、印度野牛、犀牛、地犀鸟和绿孔雀的存在,证明当时气候比较湿热,现今生活在南方的动物能够在此生存。同时说明,上林苑周边森林、竹子、草原和河湖沼等多种生态系统广布,环境优美,动植物物种极为丰富。西汉以后,随着生态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们开垦土地造成的植被破坏,一些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先后在关中地区消失。

  史载汉文帝特别爱好狩猎,班固《汉书·贾山传》载,“(文帝)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汉书·匈奴传》载,汉文帝中年“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霸陵和南陵珍禽异兽坑的发掘,从侧面证实了史书所载。

  西安地区秦汉时期的珍禽异兽坑,呈现了当时皇家苑囿中豢养动物的场景。秦始皇陵园0007号坑发现的陶俑,有向河塘水域禽鸟投掷食物的体态,亦有涉及乐器的遗物,疑似与演奏驯鸟有关,还有模拟河道的地下建筑形式,显见与养殖有关。汉文帝霸陵和薄太后南陵部分动物坑有陶俑和陶罐各1件,象征饲养员和盛放动物食物的器皿。这些珍禽异兽坑,体现了当时关中地区的丧葬观念,再现了历史场景。

  (作者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1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