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毯“织”出新图景(小商品 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4-03-29 09:18:44 来源: sp20240329

  工人在青海省西宁市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制作藏毯。   受访企业供图

  工人在检查毯面、拔花刺。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杨永良正编织藏毯。   本报记者 贾丰丰摄

  工人在制作藏毯。

  在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缕缕高原优质的牛羊毛经过工人编结、栽绒、纺织后,被制作成一张张毛质优良、技艺独特、图案典雅的地毯。   受访企业供图

  工人在进行接线头工序。   本版照片除标注外均为新华社记者才扬摄

  一堆蓬松的羊毛,会幻化出怎样的惊艳?或许在藏毯里就能找到答案。

  作为与波斯地毯、土耳其地毯齐名的世界三大名毯之一,藏毯以其艳丽的色彩、浓厚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

  从手工编织到手工加机织、从大规模制作到个性化定制、从定制模式到智能制造……历史悠久的藏毯在匠人的守护和传承中,正焕发新的活力,编织出新的图景。

  

  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秋日高原别样美。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加牙村静谧祥和,金黄的田地、晾晒的谷堆……油画里的丰收场景在眼前铺展。

  踏进杨永良藏毯工作室的铁门,琳琅满目、制作精美的藏毯和挂毯映入眼帘。循着细微而均匀的打结声向前找寻,一架泛着岁月光泽的织架背后,今年60岁的杨永良正屏息凝神,手臂在一张半成型的藏毯前反复挥动,映着窗外透进的光,时光仿佛也变得慢下来。

  40余年、20多道工序,一间小小的屋子里,存放着杨永良的记忆,也见证着他对藏毯最深沉的爱。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已经在加牙村传承了300多年。杨永良祖上就是以编制加牙藏毯为生,传到他已经是第七代。从小耳濡目染,15岁开始,杨永良便能独立完成藏毯编制的整套程序:撕羊毛、捻羊毛、洗羊毛、染毛色、缠毛线、上经线、挽胶棒、锁边线……每一道,老杨闭着眼睛都能比划出来,“每一步都绝对不能马虎!”

  较之其他毯子,藏毯的精美倒在其次,经久耐用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原料都是羊毛,再加上独有的‘砍头’编法,一张藏毯,用上两三百年并不稀奇”。能经得住时光的摩挲,必然要经历手艺上的繁琐。“仅仅1平方米的藏毯上就有上万个‘砍头’,制作5张大藏毯要花费1年的时间,每天10个小时以上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做工,所以,耐得住性子是第一步。”杨永良说,“心里没压力,头脑没烦恼,心平气和才能织就好毯子。”

  曾经,由于机织毯的快速大批量生产,再加上藏毯本身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耗时较长,许多手艺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当时不是没动摇过,但是心里总感觉放不下”。老杨纠结过、困惑过,也探索过。“在走访客户、参观藏毯厂子的基础上,我对传统藏毯的配色、尺幅、用途都进行了创新,还探索山水风景等内容题材,很受欢迎。”现在,老杨每年都能收到近10万元左右的订单,老伴、儿子、儿媳,全都参与其中。

  在40多年里,杨永良因为藏毯吃尽了苦头,如今想想,“也尝尽了甜头”。从上世纪90年代藏区马背上的藏毯到摩托车座椅上的藏毯,再到如今的罗汉床藏毯、沙发藏毯,藏毯的品种和用途在老杨手中不断延伸。前几年,杨永良还被评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办了加牙藏毯非遗传习所,每年不定期去全省其他州县开展藏毯技艺培训……藏毯技艺在老杨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谋生技艺,而是他心中的“诗和远方”。

  科技赋能企业创新

  走进位于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一角,工人们正在机织平面毯上,沿着纹路快速剪花。随着剪刀的裁剪,毯上湖畔翱翔的水鸟、山间觅食的牛羊、娇艳盛放的花朵,瞬时立体起来,格外逼真。

  “今年以来,企业生产线一直保持高速运转状态,生产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了。”集团总经理薛婷一边走一边介绍,目前,企业300多名员工中70%是来自厂区周边乡镇的妇女,经过技术培训上岗后,每人每月可以挣到4000元以上,实现了工作、顾家两不误。

  虽然成立时间只有16年,但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发展为一家集藏(地)毯和挂毯生产、进出口贸易、产品研发和检测于一体的藏(地)毯行业龙头企业。圣源地毯不断将最先进的科技和理念融入传统产业中,“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藏毯企业’。”薛婷说。

  这份底气与自信,来自对藏毯艺术由衷的爱,也来自不断创新。

  “如果说老一辈人口中的‘藏毯传承’是指对手工技艺的传承,那么我们‘传承’的就是精神、文化和理念。”谈及藏毯这门古老的手艺,薛婷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藏毯既是艺术文化本身,又是文化艺术的呈现载体,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才能让藏毯走得更远。

  “就拿羊毛染色这一项来说,当原始的16种纺纱颜色与消费者的要求无法匹配时,经过反复试验,我们增加至32种颜色;当商业模式从大规模生产售卖变成了个性化定制后,我们又探索出了更多的颜色。”薛婷介绍,“纯手工编织藏毯成本过高,单纯机织又比不上欧洲的效益,而我们通过割绒、绻绒、立体雕花等技艺,对机织藏毯进行二次加工,将手工编织与机织相结合,在市场上就很受欢迎。”

  通过对藏毯的呈现方式进行延伸和丰富,圣源地毯在传承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藏毯的元素、技术锐意创新也让“藏毯传承”这个结扣越编越美。2018年,圣源地毯又开始运用数字技术对照片图像进行分割模拟,精确纺织颜色体系和颜色定位,利用智能纱架制作藏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做到了降低材料消耗的环保要求,使藏毯制作在高新技术的赋能下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这几天,有好消息传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青海省西宁市圣源地毯工业旅游基地成功入选。

  “这是认可,更是鼓励和鞭策。”薛婷笑言,“藏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但我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藏毯生产企业,开展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开发藏毯文化体验、文创产品,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去年,企业年销售额达7315万元,实现出口568万美元,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出口国涉及4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圣源地毯的努力是青海省藏毯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全省共有藏毯企业10余家,年产能3000万平方米,已构建形成原毛(绒)—洗毛(绒)—分梳—纺纱—染色—织毯—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产业规模实现了持续壮大。

  保护传统技艺、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提升生产灵活性……随着一系列举措的完善,青海省藏毯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攻克了“超声波低耗水染色”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首创了“丝毛合织机织藏毯”等加工技术。目前,全省藏毯行业拥有品牌商标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去年,《青海省促进藏毯绒纺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出台,从提升产业竞争力、减轻企业负担、强化融资支持和鼓励开拓市场4个方面,具体提出了12条措施,进一步促进全省藏毯绒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藏毯绒纺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青海最大的特色,生态是青海最大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就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对藏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为重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青海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

  (马琰参与采写)

(责编:袁勃、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