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你|扎根大漠 他们以青春芳华守护石窟瑰宝

发布时间:2024-05-06 00:43:19 来源: sp20240506

诗与远方,如梦敦煌。

在河西走廊深处,敦煌莫高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漠之中。洞窟深邃,壁画斑斓,每一笔、每一划都流淌着岁月的痕迹。

为把莫高窟保护好,敦煌研究院几代人不忘初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数字敦煌”的理念,探索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数字技术,保存和再现珍贵敦煌文化艺术。

经过30多年探索研究,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运用创新思维和高科技手段,在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然而,想将敦煌文物信息原原本本搬进电脑里,过程可不简单。

“为了做好数字化保护,我们要提前制定科学、严谨和周密的采集方案。”从事文物数字化前期实地勘察、设计采集方案等工作的敦煌研究院馆员吴绍侠介绍,由于石窟特殊的结构、布局,且必须遵从诸多文物保护原则,敦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过程非常繁复。

“石窟的状态非可控、壁画颜色会氧化,如果我们能尽早地做完这些工作,或许可以将文物更完整地呈现出来。”吴绍侠说。

制定好方案后,图像采集人员需要在洞窟内反复调试相机,保持正射影像,设定好参数,定格壁画原貌。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在莫高窟第148窟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在莫高窟第148窟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进入小小的洞窟,动手组装仪器、铺设轨道,腾挪都在方寸间,既要保证拍摄精度,还要避免伤害壁画。“采集工作枯燥且辛苦。”从事数字化拼接工作15年的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安慧莉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采集完成后,还要将照片拼接还原成高保真的壁画图像。拼接误差要控制在毫米级,根根发丝都要做到“无缝衔接”。一幅完整的壁画由数千张图片拼接而成,通常需要数月时间。

“当研究成果用于展览或者呈现给观众,那时的我最开心。”安慧莉说,能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能和一群小伙伴一起研究文物,十分荣幸。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让安慧莉深感责任和使命。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在莫高窟第158窟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在莫高窟第158窟工作现场。敦煌研究院供图

文化需要传承创新,文化守护者也要薪火相传。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莫高窟295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186个洞窟的拼接以及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等,已形成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展示的工作方法和流程,积累了数字化摄影采集、洞窟三维重建、洞窟全景漫游等海量数字化资源。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与时偕行、推陈出新,让敦煌文化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变得可视、可听、可感、可触。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

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向全球开放6500余份高清、权威数字敦煌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更多人走近莫高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的工作人员扎根大漠,传承“莫高精神”,通过数字化保护,让敦煌不再遥远。

(责编:彭静、邓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