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还需要家访吗?

发布时间:2024-03-29 08:41:40 来源: sp20240329

  家访,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在网络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家访是否还有必要?近日,某二本院校教师黄灯利用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走访东莞、佛山、广州、深圳、饶平、湛江等20多个学生家庭,重新引发外界对家访的关注。

  早在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该《意见》的落实难度何在?“黄灯式家访”价值在何处,是否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实践?家校共育目前有哪些有效方法?

  近日,三位统一战线成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结合各自教学实践经历,解析家访背后的深层涵义。

  “家访是一种有温度的交流”

  在学生正敏的家中,黄灯看到一个破烂纸箱。箱子里是可以铺满一地的奖状、证书和高三最后一个学期用完的圆珠笔。黄灯数了数,证书41个,奖状49张,圆珠笔接近200支。这一场景,给了黄灯“电击般的触动”——这是一个女孩从农村艰难走向城市念大学时的印迹,也是底色。

  “如果不是去家访,我永远不会知道一个没有家具的‘裸露的家’是一位母亲独自盖的,也看不到学生高三时期用过的近两百支圆珠笔。”黄灯说。

  在黄灯看来,跋山涉水地走进学生家里家访,让她有机会贴近孩子们的“来路”,发现他们身上的力量感与信念感。

  “家访是一种有温度的交流,其目的是为拉近与学生家长的距离,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滕亚杰是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校长,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她对于家校关系共建有着多年的实践思考。

  她表示,在府学胡同小学,很多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家访,小妍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班主任,小妍老师得知学生小亮生活在单亲家庭,决定去小亮家看一看。

  小妍老师回忆,家访期间,小亮一直在房间里,一改往日的活泼好动。看到小亮家里的体育器械,小妍老师与小亮聊起体育明星,小亮也渐渐吐露心声,他说“平时很孤独,渴望被关注”。小妍老师决心帮帮小亮。她带着小亮跟同学们聊赛事、邀请他当体育委员,鼓励他参加比赛,小亮一举夺魁,看着领奖台上“闪闪发光”的小亮,小妍老师很有成就感。

  “家访把一个个学生名字代表的符号进行具象化,走访学生家庭,面对面交流更有温度,交流的问题会更全面、生动、透彻,能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滕亚杰说,小亮从过去的敏感脆弱到现在的自信满满,与老师细致周到的家访工作密切相关。

  “是否需要入户家访,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环境、交通等各方面的情况来定。”滕亚杰告诉记者,在学校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家访依然是教师与家长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形式上较从前更加多元,比如微信群、电话视频家访、微信短信家访等。

  “家访前,老师要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是否愿意老师去家里,如果家里有特殊情况不便家访,老师应该尊重家长的意愿,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家访。”滕亚杰说。

  新时代新家访“期末1对1答辩会”将家访搬进教室

  “透过黄灯家访,我们看到年轻一代成长和教育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家访形式本身。”爱哲安民未来学校校长马志娟认为,黄灯面临家长群体本身具有特殊性,他们大多来自乡村,信息获取能力弱,教师家访于他们而言几乎是唯一可以了解孩子在校近况的渠道。

  “从提升家校沟通和协同育人目的出发,有许多比家访低成本、灵活高效的举措可以选择,不必毕其功于一役”,马志娟说,“日常沟通做到位,家访因人因地制宜,家校都更自在”。

  “老师跟同学住得很近,很多就在一个小区,学生的生日party一般会邀请同学、老师去家里,可以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马志娟说,“我们学校老师和家长沟通得很频繁,也很密切。”

  近年来,为探索出更高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马志娟尝试了多种方式。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每学期的“期末1对1答辩会”。“每位学生都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家长和亲友团面前,复盘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收获与不足,”马志娟介绍,“这相当于将‘家访’搬进教室,而主角由家长转换为学生本人,教师只做聆听和支持者,让家校沟通更加公允、顺畅。”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芮玉奎则称自己做的是“新家访”。他的学生小王曾是个“困难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挂”掉了所有课程,还拉黑了父母。

  得知小王的情况后,芮玉奎主动联系了小王父母,“父母很配合,毫无保留地和我讲了小王的情况,还‘偷偷’地来学校找过我几次,希望我可以帮帮孩子。”原来,小王在高中阶段被学校管得太严,上了大学后开始彻底放松,沉迷网络游戏,耽误了学业被发现后干脆自暴自弃。

  “与小王接触后,我发现他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于是,芮玉奎开始让博士生和硕士生带着小王一起做实验,让他了解一些本科生没有接触过的事情。“两个月后,小王有了变化,学习开始努力积极,与我的博士生一起发表了SCI论文,后被保送到另外一所大学做研究生。”芮玉奎说。

  17年间,芮玉奎通过这种“既当朋友又当家长”的方式,累计帮助了近百名学生,很多学生在芮玉奎的指导下如愿出国、考研、就业。“我与学生的父母或多或少有过接触和交流,找对途径,家访不一定跋山涉水来完成,只需要用心就可以。”他说。(《中国新闻》报 记者张乐 作者罗鲁峤 报道) 【编辑:钱姣姣】